中共党史党建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自身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殊学科,属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上应该属于“显学”的范畴,实践中更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地位。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党中央与时俱进地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一级学科,可谓正当其时。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是科学的系统工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辩证思维来推动。
资料图抓住“根”和“魂”:坚持学科建设正确方向
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发展必须坚持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即紧紧抓住党史党建学科的“根”和“魂”。党史党建学科的“根”是新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党的自身建设实践需要,“魂”是学科的目标和实质。
现实发展需要是学科发展的第一动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党史党建学科的地位和影响,使其更广泛地进入高校课堂,培养更多的党史党建研究与教学人才,不断扩展党史党建学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更好地研究党的建设规律和总结百年党的经验,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历史使命的完成。这是学科发展的最大引擎,可以说,党史党建学科升级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基和催生的,党史党建学科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而不是脱离这个“根”。这样才能够有更高的政治站位,看清理论与实践、学科与政治的关系。
学科的升级要求研究质量的升级做基础。党史党建作为一级学科,既要看到成绩,增强学科自信,又要看到目前的不足,增加学科责任感使命感。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魂”就是坚持学科的目标定位和实质要求。正确的学科定位,要坚持科学和价值的统一,学理性和政治性的统一。党史党建学科既是广泛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是在规律基础上加强建设、实现使命的思想武器基础。价值离开科学,必然盲目,科学离开价值,必然苍白甚至丢掉了学科建设目的。这个定位对研究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要求很高。不讲科学,会忽视客观规律,无视情况变化,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放弃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危险的,将使中国共产党抛弃初心,难以安身立命。而学科的实质是“学以致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并重,一个是基础,一个是落实。既要防止偏差,防止学科脱离实际的空洞化,也要杜绝学科只讲应用,没有理论指代的盲目性。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要坚持科学基础上的价值,即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认识问题,把握规律;把握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追求共产主义,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面前迷失方向,使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真正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兼顾“宽”和“深”: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要坚持“宽”与“深”相结合,既要宽又要深,内涵式发展为主。
首先要拓展党史党建学科的宽度。注意党史党建概念的形成、准确表述和论述的逻辑性,这是以往党史党建教学中一大弱项。由于缺乏一系列相联系的关于学科的科学概念,通常被学界一些人认为党史党建学科没有理论。概念是抽象反映事物本质的,高于具体事物。党史党建概念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由于实践本身发展太快,所以有时在文件中对党史党建基本概念表述不同。党史党建文件中一些概念是“类概念”,有其特殊性,它本身是概念,又不同于单纯的学术概念,解释既有基本含义,又与时俱进,可以说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理论发挥空间。解读一个党史党建文件概念,既要“跟着讲”,又要“接着讲”,讲文件没有直接呈现出来,但符合文件要求或精神的“新话”,才能形成党史党建自身的概念系列。认同一个概念要有实践基础,在逻辑上要自洽。改革开放后,随着实践发展有许多新概念形成并写进文件,被社会和学术界所接受,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像执政绩效、政治生态、腐败指数、精神谱系等,不断拓展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宽度。有些新概念也不科学,如执政合法性、执政红利、政党现代化等。新概念不等于新名词。同时理论阐述要讲逻辑,让人信服,不能自我论证、互相印证,自说自话。
其次要挖掘党史党建学科的深度。学科的学术体系是学科建设向深度发展的主要载体。新时代构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学术体系,必须在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上同时发力。一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党建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系统归纳、整理、提升在党史党建长期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像党的历史分期、性质、指导思想、纲领、宗旨、路线等,特别是要做好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基本历史线索、经验和理论阐释工作。二是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经济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党史党建“宽”“深”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来提升党史党建学科的学术性。
认识“分”和“统”:学科建设服务于目标任务
党史党建学科发展要坚持分解性和系统性结合,即让“分”和“统”都服务于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目标任务。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一个基本要求是进行学科分解,把党史党建分为若干个领域才能深入细化进行研究,但各细化研究领域都属于党史党建专业或者与之密切相关,不能过于泛化。各子学科要密切联系,不能为丰富内容而形成一个四不像的学科“拼盘”,而是共同服务党的现实建设目标。
和党史作为一门有一定基础的学科相比,党的建设学科更需要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大致设想是:第一门类,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这是总括和基础课程。包括政党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中国共产党建设思想史。第二门类,学科最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建设。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党建、执政党建设,其中以新时期新时代党的建设为重点,下面细化为四个专业,党的领导学、党的群众工作学、党的自身建设(现实性强,如伟大工程及其目标、“五加二”新格局,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与前面三个问题对应。还有一个专业,党务管理工作学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国企党建、非公经济党建、社区党建、机关党建等,这些内容实用性强,有着强烈的现实需要。第三门类,世界政党研究。一是四类政党介绍和评析:西方资本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外国共产党。二是比较政党研究,在比较中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各方面优势。最终使党史党建的各个子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和支撑,共同服务于党史党建学科的整体性发展。
把握“守”和“创”: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学科体系
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守”就是坚持基本原理原则,“创”就是要在内容形式上开拓创新。守正、继承与发展创新结合,既反映优良传统经验又和新时代特点、特别是经济条件结合,这是先进性、可行性的要求。
一是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结合。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要以知识经验积累、教学实践、教材建设为基础,一旦设立就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稳定是相对的,积累到一定阶段自然要发生变化,特别是党的建设实践发展迅速,要与时俱进,新东西如果成型,及时充实到学科教材中。
二是坚持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发挥优势相结合。人类政治文明和政党活动有相通性和相似性,所以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比如,凡是政党都面对三大问题,即党政关系(保证政权运行)、党内关系(保持政党活力)、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可以借鉴一些有益做法,但必须从国家和党的性质、人民利益出发,自主创新。西方一些概念,不能跟着它走,陷入它的概念陷阱,如照搬西方政治学、西方政党理念而忽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宝贵经验等等。同时,也不能简单和西方思想对着干,盲目排斥,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吸收营养。
还要高度重视党史党建学科的话语体系创新。要构建良好的党史党建学科话语生成和转化机制,开放吸收各方面的话语表述,使党史党建的中央话语、地方话语、基层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和网络话语能够相互转化,实现党史党建话语的科学化、通俗化和大众化。并在党史党建话语的国际传播上,主动出击,重视国际话语传播的惯例和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要善于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独创性党史党建话语,彰显中国党史党建话语的新气派,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故事。从而使我们的理论既反映独特优势、又能够和外国对话,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作者分别为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黄峰 姚桓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