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三个没有变”,这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任务,牢牢把握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新机遇,迎难而上,注重创新,充分挖掘我市经济发展潜力,推动非公经济增活力,上水平。
献策助力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为推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呼和浩特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异地商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其中关于支持异地商会发展文件的出台,使呼和浩特市成为全国首个出台此类文件的城市,这一创新举措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好,申请入会的企业逐年增多。市工商联在严把审查关的同时,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主抓商会、协会建设工作。2014年,市工商联协助成立了全国内蒙古商会联席会(呼和浩特)、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商会、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商会、呼和浩特青年商会、呼和浩特百家内蒙古异地商会行业协会联合会、呼和浩特市莆田商会、呼和浩特市通山商会以及中国托克托商会;2015年,协助成立了呼和浩特市赤峰商会、呼和浩特女企业家商会、呼和浩特市儿童产业联合会;2016年,协助成立了呼和浩特通辽商会,呼和浩特市酒店用品商会。
各地内蒙古商会成为招商引资展示窗口
自2011年开始筹建,到2014年1月注册成立“全国内蒙古商会联席会(呼和浩特)”以来,该部门已分赴全国18个省市的20多家异地内蒙古商会进行调研,听取近百家企业、商会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举办“蒙商合作座谈会”“全国蒙商代表与金融机构合作座谈会”等大型互联互通会议、论坛,全国各地内蒙古商会日渐成为内蒙古各有关部门、盟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展示窗口和重要的联络渠道。目前,全国25个省市区、副省级市、地市,海外6个国家,内蒙古商会达50家左右,联系企业近万家。
2015年,陆续有40多个异地内蒙古商会组织会员企业回家乡考察项目,多位国内知名企业家来呼考察、洽谈项目,并达成投资意向,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截至2015年9月,外埠内蒙古商会在呼市投资(包括计划和在建项目)共计数百亿元,多个项目已完成或正在实施。
2015年8月25日,由市工商联承办的“呼和浩特市政府、广东省异地商会联合会项目合作座谈会”在呼市召开,共有30余家企业、商会代表参会,11家企业与我市赛罕区政府签订了合作意向,中核汇能有限公司西南工作部与呼市发改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100亿元用于内蒙古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
今年6月11日,清水河县有关负责人应邀率团参加上海内蒙古商会年会,并向与会人员介绍该县的工业、农业、旅游等领域的资源。推介会刚结束,立刻吸引多家异地内蒙古商会关注的目光,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上海内蒙古商会年会还为内蒙古民族特色产业联合会、淄博内蒙古商会牵线搭桥,双方计划今年秋冬季在山东淄博举办一次“内蒙古城市那达慕全国展演暨内蒙古好特产全国巡展(淄博站)”活动,让内蒙古特产走向世界。
“互联网+”融入招商引资平台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招商模式受到冲击。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市工商联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与相关专业技术公司对接,形成招商引资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的初步构想。目前,平台建设相关事宜正逐步推进中。
与此同时,市工商联依托自身优势,建立内蒙古商协会长秘书长微信群、百家蒙商商会协会微信群、全国部分省市蒙商会长秘书长及专家顾问微信群、呼和浩特重点民营企业家微信群和呼市工商联微信公众号及微信招商平台,随时宣传推介我市重点企业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多年来,呼市工商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紧紧抓住服务非公经济的主旋律,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速达到8.9%,占全市经济增加值的59.5%。全市就业增速为85%,新增就业中90%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