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中,创新曾是许多农民敬而远之的概念。在婺城区汤溪镇,却有这么一个人,在传统农业的变革之路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探索出一个独特的“群飞模式”,成为浙江农民创业创新的典范。他就是市人大代表、浙江康食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丰群飞。如今,丰群飞又让“群飞模式”再一次蝶变,向精品农业迈进。
“婺城之稻”成山区农民致富之稻
2月26日,许多人还在走亲访友,而塔石乡上塔村兰樟富、董金竹夫妻俩与其他村民一起扛起锄头,来到一片绿油油的小麦田清沟排水。兰樟富告诉记者,他们村上这100多亩连片田去年就租给了“康食代”公司。他俩的一亩多地也租给了公司,当起甩手掌柜。他和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夫妻俩在公司上班收入5.3万元,男人一天工资80元,女人一天工资70元,中午还管一餐饭,夫妻俩一天打工收入150元,好买一担稻谷;每年还可从公司领到1000多元租金,山上的毛竹和笋也有一万多元收入,老两口吃穿不愁。他和记者在田头开起玩笑,他俩一年的收入快赶上城市居民,而他们吃的是有机米、绿色菜,喝的是山涧矿泉水,呼吸的是高富氧的新鲜空气,生活质量高于城市居民。
今年已66岁的吴乐琴有点眼红兰樟富夫妻俩。她去年下半年申请到公司打工,并把家里一亩三分地租给公司。她说,去年打了66.5工,有4655元收入,比自己种田好多了。她原本也到邻村租地种水稻,因优质稻谷卖不出优价,多年来,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收入很低,还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丰群飞意识到,要想自己的企业长久发展,必须走科技致富、绿色环保之路。
跳出农业做产业就要不断创新
2014年,丰群飞到浙江大学修读了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许多人认为,丰群飞是在作秀,用重金包装自己。一个连初中都没读完的农民,到浙大攻读硕士,行吗?他听到这些流言时一笑了之。
丰群飞说,花一大笔钱到浙大读书物有所值,不仅提升了自身素养,会从市场角度分析问题,考虑未来公司走向会更成熟,单从经营角度考虑这笔钱早就赚回来了。去年,他领着全班同学到塔石基地参观,结果一位企业老总当场下单500万元购买塔石产的有机大米,直呼用山涧矿泉水种出来的有机大米只售20元每公斤太便宜了。其他一些同学也纷纷下单,把群飞生产的大米作为他们公司食堂和春节员工福利。不少企业主当场表示入股投资生态农业;不仅要把田租下来,还要把农房租下来,作为休闲养生地来开发,作为企业培训、职工疗养地。
从“浙中粮仓”到“稻作文化园”
一直有“浙中粮仓”美称的婺城,在时代变迁中渐渐褪色。那么,如何叫响“婺城之稻”?丰群飞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与深思后,在塔石乡上塔村创建一个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稻作文化园”。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农耕文化,更是一个健康体验园。沿用前段时间很火爆的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创意,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过来抓鱼、插秧、摘葡萄,享受亲子之乐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丰群飞说,油菜花马上要开了,市民可以在稻作文化园认养一块油菜地,不仅可以带亲朋好友一起赏花,还可以把收获的油菜籽当场榨油,所榨的油归市民所有。公司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每月策划一个主题活动,让市民每次到塔石游玩有不同感受。三月赏花、四月踏青、五月插秧、六月摘葡萄……不仅免费提供插秧、除草、割稻等兴趣活动,免费提供中餐,还可按照以前生产队一样挣工分,挣到相应分值可领相应的有机大米作为回报。他还开发了稻花源记、梯田十八弯等10多处观景点。
同时,丰群飞在“稻作文化园”旁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优质农产品展销区,免费提供给山区农民交易生产的优质农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塔石等山区有四五十种优质农产品可供市民选择,市民可直接带回比市场上更优质更便宜的农产品。
另外,丰群飞在杭州开了两家直销门店,还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通过网络上把“婺城之稻”和山区农产品销售出去,把“婺城之稻”销往全国各地,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到婺城山区来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