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是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目前,成都市已有百余家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投资,主要在房地产、生态农业、旅游、水电火电等领域。根据成都市商务委员会2016年9月发布的数据,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5%。近年来,成都市工商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成都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以推动“两个健康”、助力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为目标,发挥工商联(总商会)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服务方式,为民营企业做好经济服务工作,助推民营企业走出去、走得好、走得稳。
民企走“一带一路”,充满无限的机遇,也有许许多多不可预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风险。为了帮助民企全面了解“走出去”的基本状况,自2014年以来,成都市工商联发布的《民营经济发展年度报告》都专门收集民企走出国门的大量信息。成都市工商联先后完成了《搭上身边的国际快车——蓉欧快铁与成都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发挥民营企业民间外交优势参与“一带一路”研究——以成都市民营企业为例》等调研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和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
调研显示,除面临多种风险外,成都民营企业走出去和融入“一带一路”还存在政策支持体系和立法相对滞后、金融支持不够、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水土不服”等多方面问题和困难。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成都市工商联提出如下建议。
构建评估体系,积极应对各类风险。一是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评估体系,委托专业机构对沿线国家进行科学公正的风险评估,并建立多层次的评估结果管理使用制度。二是由政府和中介组织加强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种风险的风险预警,最大限度地帮助民营企业规避风险。三是民营企业也要建立内部风险评估系统。
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建立推进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暨国际产能合作工作机制,整合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加强统筹协调。二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体系,让企业对“走出去”投资走得明白。三是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使民营企业获得参与“一带一路”的平等机遇。四是建立“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库,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制度和重点项目跟踪制度。
创新财税支持,缓解境外融资难题。一是建立财政补贴政策,设立“民企走出去”专项发展经费。二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引导、鼓励、推动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迈向资本市场。三是加大产业基金、项目基金、行业基金的创建与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境外发展基金。四是探索“政府牵头,金融机构跟进,民间资本参与”的方式,把分散的民间现金转化为资本。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民企国际化素质。一方面建立海外在川留学生信息库,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海外用人机制,大力实施“中高级管理人才国际化,基层管理人才及操作人员本土化”的人力资源战略。此外,加强教育引导和规范约束,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国际化素质。
整合信息资源,努力创造特色品牌。一是整合现有政府、商(协)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等资源,搭建跨国信息服务平台。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或服务外包,鼓励成立专业的、分门类的海外投资服务机构,对境外投资进行引导服务和人财物综合支撑。三是鼓励并支持民营企业与国际名牌企业合作“借船出海”。四是打响成都制造2025品牌,以新技术、新产品打造成都民营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智造”国际新品牌。
发挥商会作用,引导民企错位发展。一是大力发挥各级工商联组织的作用,加强与驻蓉外事机构联系,加强协调服务。二是发挥商会作用,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在投资国建立机构,构建常态化的民间交流合作载体和机制。三是注重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的独特优势,建立海外联系桥头堡。四是提高民营企业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引导成都民营企业进行空间上错位投资和行业上错位发展,避免低层次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