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学习简历
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马敏 ;198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07月至1992年01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1997年04月至1997年10月,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任职简历历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6月起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2011年9月16日,教育部党组宣布,马敏转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
学术讲座
《中国与世博会——历史的审视》
学术兼职
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近代史学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商会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经济史学会副会长,海南洋浦北部湾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教育部首届、第二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主要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 荣誉称号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入选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9年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0年5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由国务院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10月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及成果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会史、教会大学史等。1990年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重点和一般社科研究项目8项。1985年以来,先后出版学术专著五部,主编学术著作四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科研成果曾多次获省部级奖。
文章论述
商会是近代中国社会新式民间社团的缩影,具有多维 的历史面相和极其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分支,我国商会史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成为十分活跃的学术研究领 域。围绕商会史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走向,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商会史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教授。
商会史研究逐渐兴起
《中国社会科学报》:20世纪80年代,商会史研究作为一门专史和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得以形成,并初步提出以中国大陆本土话语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和早期的理论框架。请您谈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会史研究从无到有的发展情况。
马敏:作为新式商人组织,商会自创立以来便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民国时期,日本学者根岸佶就注意到商会的重要作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美国学者步济时(John Stewart Burgess)也曾著有《北京的行会》一书。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国内学界将商会视为资产阶级控制的旧社团,对其研究较少。相比之下,欧美和日本学者较早予以关注,并开始相关研究。20世纪 70年代后期,鉴于学界在辛亥革命和资产阶级研究中忽视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现状,章开沅先生提出,将商会与行帮、公所、会馆等一起列入研究范围,强调商会研 究是从整体上考察中国资产阶级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自8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苏州等地的档案馆都开始对本地商会档案进行整理,编成大型资料丛书, 供研究者使用。
到90年代,苏州和天津两地的商会档案先后公开出版。商会档案的发掘与整理,构成商会 史研究的起点和基础。90年代,商会史研究形成热潮,一批颇有分量的专题学术著作先后出版。这些著作在80年代单篇论文研究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 化理论、社会组织系统理论、法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对中国商会的社会背景、组织结构、社会功能以及政商关系、商会与其他社团的关系、商会与城市发展、商会 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国商会与外国商会的比较、商会与中国资产阶级的成长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在商会的成员构成及领导权、商会的社会属 性、商会与传统行会组织的关系、商会与近代国家政权关系等领域,均有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