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政治局会议标定“十三五”规划的价值指向。“13省份公布养老金并轨方案,多地确保待遇不降”“城乡医保并轨已在8省份实行,门诊病种有望增多,结算也将快捷省事”……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在“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汇的时间节点上,这些举措是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承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的郑重宣示,贯穿“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始终。4年多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各项民生指标却逆势上扬、全线飘红。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破解空前艰巨的就业难题,就业人数达到7.7亿;实行卓有成效的扶贫攻坚,使得全世界每10个人脱贫,就有超过7个来自中国……收入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轻、保障越来越多,用群众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作证,“十二五”走过的这几年,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
站在“十二五”规划的终点瞩望未来,民生建设砥砺前行,也面临着“再上层楼”的阻力、“更进一步”的挑战。一方面,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需要调和鼎鼐、协调各方的智慧;另一方面,群众期待水涨船高,对公平的更高诉求、对环境的更高追求、对生活的更高企求,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新期待,增加了民生改善的边际难度。“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未来5年,更需要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全面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改善民生不是暂时性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从这样的高度,才能理解为什么“获得感”是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公平正义”是依法治国的最高目标。“十三五”期间,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不管改革发展遭遇多少阻力,民生建设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民生改善只会前进,不会停滞。这需要我们继续以“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决心,拿出“决不让一个地区掉队”的勇气,激荡“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热情,把民生改善书写在时代新的年轮,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国梦的里程碑上。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走过90多年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们党不变的宗旨,是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利益。历史已经证明,我们用奋斗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历史将继续证明,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就是让亿万人民与祖国共同成长的过程。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