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7日讯(记者向婷 华青剑)日前,针对个别银行上调存款利率的行为,部分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存款大战”、“利率大战”等词语,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对部分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不必反应过度。
“存款大战”真的发生了吗?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专家一致认为,“存款大战”的说法难免危言耸听,银行存款利率不存在非理性的大幅上浮。总体上看,目前银行业整体流动性状况仍属良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稳定,存款利率也基本维持在2015年以来的水平,并未出现所谓的“存款大战”。
“利率大战”用语不严谨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而言,存款占比达到70%-80%,负债结构健康、稳定性强、成本可控,并不需要采取高息揽存等方式来获取流动性,这奠定了市场总体稳定的基础。
“2015年以来5家大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并没有上浮,更没有存款大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宗良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也介绍到,查阅五大国有银行和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站,你会发现这些主要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自2015年以来均没有上调,而这17家主要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占全部金融行业的55%,上调存款利率的银行更多的是负债能力偏弱的中小机构。
黄剑辉认为,“利率大战”的用语并不严谨,银行并非无差别的上调了各类存款利率,更多的一种结构性优化调整。其主要上调的是中长期个人存款利率,或者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大额存单利率。占存款规模较大的短中期存款没有调整,甚至还有银行还下调了活期存款利率,而活期存款大约占到银行业存款规模的一半左右。
黄剑辉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加入了《利率自律公约》,并且根据现行的MPA评估考核体系,利率定价行为必须符合市场竞争秩序要求,过度竞争将在MPA考核中“一票否决”。商业银行并没有动力和勇气扰乱市场秩序,触碰监管底线,目前观察到的个别银行利率调整幅度均是小幅度的,并不足以挑战监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少数机构或出于自身业务结构或出于预期原因而进行的定价调整,既不具有行业代表性,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们预计,在进入三季度之后,随着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调整逐步到位,以及季度末因素逐渐消退,市场利率大概率会有所回落,并稳定在中性适度水平。从整体经营状况来看,考虑到净息差扩大、资产质量好转等因素,今年银行业的业绩表现应会好于2016年,规模增长虽有所放缓,但利润增速有望回升。”曾刚说。
存款定价差异化逐渐成为常态化
江西银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涛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部分媒体炒作银行“存款大战”,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这一大背景,存在先入为主的想象。
理论上,利率管制取消之后,作为个体的银行似乎有足够动机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来吸收存款,资金成本会有所抬升。但从各国数据来看,结论并不完全如此。如韩国、日本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其国内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并没有一味升高,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下降或“先升后降”的过程。同样,在贷款利率方面,“先下滑、再平稳”是各国普遍规律,无休止的贷款利率下滑大战也并没有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结果?刘涛认为答案只能是银行在经历利率市场化初期的冲击和博弈后,已变得日益成熟。存款利率不可能无限制抬升,贷款利率也不可能无限制下滑,当利差收窄到一定程度时,银行间的竞争自然会转向其他方面,如追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更精细化的内部管理等。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积极有力引导,也是银行日趋成熟稳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浙商银行发展规划部分析研究中心总经理杨跃认为,“存款大战”的说法难免危言耸听。
那么,如何理解当前的市场利率走势? 杨跃表示,首先,银行存款利率应该有波动。2015年我国取消存款利率上限限制,标志利率市场化工作宣告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核心就是给予相关金融机构充分的资金定价权,自行决定存贷款利率价格。由此,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定价差异化逐渐成为常态化,动态调整存款利率是自然的,甚至是必须的。
其次,银行存款利率变动是经营需要。存款是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今年来受美国加息和国内货币政策影响,市场资金价格有所上升,流动性有所趋紧。部分银行采取存款利率上浮等措施,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经营决策考虑。不同银行的发展目标不一样,客户结构不一样,资金来源也有所差别,部分银行自然会通过提升价格等多种方式获取存款这一战略资源。这既正常,也合理。
最后,杨跃强调,银行存款利率不存在非理性的大幅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