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投资兴业。”这是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的总体要求。在笔者的印象里,中央或相关部委以往的文件中提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多用“发展”,而此次用“依托”则说明多层次资本市场受到了空前重视。
目前,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以及地方股权交易市场均已进入规范发展轨道。在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创”活动日益高涨的特殊时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确实应该也必须承担起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的重任。这与“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的改革方向”的论述相一致。
自今年2月份刘士余就任证监会主席以来,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理念就通过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对违规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显示了监管层整饬市场环境的决心。尤其是对于欣泰电气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一案的从严从重从快处罚,给胆敢以身试法者以当头棒喝,让市场参与各方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
可以想见,随着《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修订的跟进,我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深化改革的重要时间窗口,一个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资本市场就会呈现在公众面前。
“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针对这一问题,《意见》非常明确的提出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我国直接融资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央行刚刚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给出了答案。截至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47.9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即通常讲的间接融资)占67.8%,同比高0.9个百分点,而代表直接融资水平的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为14.6%,后者占比仅为3.5%。
在多年的努力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央行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中体现的较为明显。2016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961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6.7%,同比高1.8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24%,后者占比为6.2%,同比高1.7个百分点。
那么,直接融资的比重多少才算是合理呢?祁斌、查向阳等在2015年5月份刊登于证监会网站上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国际比较》一文对G20国家过去23年直接融资比重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G20国家直接融资比重在这段时期总体呈上升态势,目前大多集中在65%-75%区间内,美国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超过80%。
由此可见,我国直接融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要实现“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目标,则必须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意见提出了一些创新方法,如开展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依法持有企业股权的试点。这既可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又能改变商业银行依靠间接融资“吃利差”现状。
总之,资本市场既是企业融资的场所,又是居民的投资场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多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这个市场就会蓬勃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也才能顺利推进。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