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北部湾畔的广西防城港与一个毗邻英吉利海峡的英伦小镇,虽相隔万里,但一条“龙”却把这两个项目和三个国家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同样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广西防城港核电4号机组常规岛,英国近20年来首个新建核电项目—欣克利角C项目(HPC)主体工程,已分别在今年开工建设。
“小学生”的逆袭
“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集大成者,已成为中国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
2016年9月29日,是中国核电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至今清晰地记得,在伦敦市中心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政企名流,人头攒动。
在这里,贺禹与英国能源大臣克拉克、法国电力集团(EDF)总裁莱维共同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系列协议。协议包括三个项目,其中欣克利角C、赛兹韦尔C由EDF掌控,中广核参股,而布拉德维尔B项目则由中广核控股,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并以中广核防城港二期项目作为参考电站。
这是中国的核电技术首次进入老牌核电强国,这在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30年前,法国人和英国人联合为中国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是中国大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承担着中国核电高起点起步的重任。那时,我们连地板砖、水泥和电话线都要进口,国产化率仅为1%,我们从零起步,是完完全全的小学生。”贺禹自豪地说,“如今我们和法国人联合为英国新建核电站。从当年的小学生,到现在平等的合作伙伴乃至领跑者,中广核实现了‘逆袭’。”
“挺进英国标志着中国从核电技术输入国转化为输出国,我们当年的核电梦终于实现了。”贺禹说。
“华龙一号”出口稳步推进
2017年6月8日,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中广核制作的“华龙一号”模型前驻足,贺禹向两位元首介绍了“华龙一号”。自2014年以来,中广核与哈萨克斯坦已就“华龙一号”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
哈萨克斯坦并不是唯一一个对中广核和“华龙一号”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国家,中广核已与捷克、肯尼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华龙一号”的出口。
“出口一座核电站,相当于出口200架飞机,其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是非常大的。”贺禹表示,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广核不间断地开展核电建设所积累的竞争优势、产业链整合能力、资金优势和丰富经验,使中广核有能力为目标市场国提供从人员培训、核电新项目建设、投融资到工业支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
“黄金人”的逆袭
“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在中广核总经理张善明看来,中广核的“出海”之路才刚刚开始。
张善明一直珍藏着几张照片。已经发黄的相纸上,张善明稚气未脱。这几张照片拍摄于1990年前后,是他在法国进行培训时所拍。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核电人才匮乏,大亚湾核电站只有将人才送往法国进行培训。从1989年到1990年,大亚湾派出了三批115人出国深造。
“每人的培训费用高达130万法郎,换算成黄金相当于一个人的体重。学成归国后,这批人对于大亚湾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发挥着黄金般的作用,所以,我们被称为‘黄金人’。”张善明表示,“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我们正为英国培养核电人才。”
2016年初,中广核和伯明翰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包括为该校核工程本科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资助其核工程、物理系和核反应堆工程硕士生在中英两国的研究项目,并招聘该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等。2017年初,中广核与清华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选拔推荐英国的优秀人员赴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为英国培养核能人才,这在30年前我们远赴欧洲培训时是难以想象的。”张善明说。(完)